经济与统计学院2025年招生宣传

发布日期:2025-04-27浏览量:

一、 学院介绍

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源于1984年原广州大学经济系,2013年3月由广州大学商学院经济系及数学学院统计系等组建成立。

学院设经济系、金融系、国贸系、统计系和数据科学系。学院拥有6个本科专业: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统计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数字经济;金融学、统计学为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统计学、数字经济为“冲补强”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为省级一流重点建设专业,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国际经济与贸易、统计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数字经济为A,经济学、金融学为B+;拥有2个博士和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统计学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应用经济学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应用经济学和统计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金融和应用统计。

学院坚持“立足广州、面向广东、辐射海内外”的办学定位,坚持以学科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努力实现聚一流师资、建一流学科、育一流人才的目标。

学院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充满朝气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107人,其中专任教师79人,教授17人,副教授2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5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97%以上。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900多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61人。

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4项、重点项目8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0多项;在国际期刊《Biometrika》、《Journal of Econometrics》、《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国内期刊《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发表学术论文近700篇;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主编教材20余部;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广东省社会科学成果奖5项。

学院坚持走开放办学之路,先后与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多所国外高校互设交换生项目,开办“2+2”等培养模式合作项目。学院始终以培养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的本土型、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财经人才为宗旨,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多数专业开设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力争创新班人数达30%,以满足学生继续深造的需求。

近年来,学院紧紧抓住学校参与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难得机遇,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之路,已经建设成为广州大学发展最快、学风最好、最受欢迎的学院之一。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将秉承校训和“求实、创新、和谐、发展”的学院精神,以“经世致用,济民兴邦”为己任,凝心聚力、创新发展,为打造广东省一流经济学科、统计学科而努力奋斗。

二、专业介绍

01) 经济学

(一)学制学位

学制4年,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二)专业地位和优势

1. 经济学专业依托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科建设处于历史最好水平。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学科排名中,广州大学经济学专业排名为B+。

2. 采取分类培养模式,主要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创新班学生比例不低于30%)和卓越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目标

1.拔尖创新型人才方向

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以培养未来具有经济学研究潜力的学术型人才为目标,专业课程采用国内高水平大学研究生指定教材,重视数学分析等数理经济学工具的基础训练,并对中级计量经济学等专业课程加以拓展,适当涵盖科研导向的实证分析训练,提供参与经济学前沿讲座和前沿课题研究的机会。培养有扎实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掌握基本的数学与统计分析方法,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能运用计算机进行经济模型分析,创新意识好,实践能力强,未来能从事经济、金融、贸易、管理等方面理论研究和探索的高级专门人才。

2.卓越应用型人才方向

本专业旨在培养思想品德和职业素养良好、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济学理论功底扎实,能系统掌握现代经济学基本原理、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熟悉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能够向相关学科领域延伸拓展,创新意识好、实践能力强、学术和应用素质并重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四)培养特色

1.区域特色。扎根广东,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验场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将经济理论与改革实践相融合,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广东、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较丰富学术实践机会。

2.交叉融合特色。利用学校一流学科统计学的学科优势,突出经济学、统计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特点,着力打造新文科,全面夯实学术基础,拓展科学思维。

3.研究型特色。依托应用经济学学位点建设,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术训练,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创新意识强、在经济学领域有继续深造潜力的研究型预备人才。

4.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培养,通过开设创新思维、经济研究方法、经济学科前沿等系列课程,并结合专题研讨课教学模式、学科技能竞赛等方式,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少学生考上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以及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继续深造。

(五)职业发展方向

1.拔尖创新型人才方向

通过夯实经济学理论和数学基础,学生适宜继续攻读经济管理类专业或相关学科研究生;也可在高科技部门、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研究与管理工作。

2.卓越应用型人才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胜任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经济分析与预测、经营和管理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深造,成为具有科学研究潜力,能够在科研机构和学校从事经济学领域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优秀人才或业界精英。

(六)专业发展前景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产业、区域、贸易、金融、发展、经济史、管理、认知科学等诸多领域,能有效对接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经济学思维有助于学生了解个人、企业和政府如何选择决策以应对经济环境的改变,并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和把握社会运行本质的能力。其对提高人才素质和服务地方有重要意义,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

02) 国际经济与贸易

(一)学制学位

学制4年,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二)专业地位和优势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20年入选广东省特色建设专业,2021年入选省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

2.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广州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排名为A。

3. 采取分类培养模式,主要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创新班学生比例不低于30%)和卓越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目标

1.拔尖创新型人才方向

国际经济与贸易拔尖创新人才(创新班)方向通过对学生辅以科研导向的理论与实证分析训练,以及经济学前沿讲座和前沿课题研究的参与,培养具有扎实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功底,掌握高级数理和量化分析工具,具备熟练的英文文献阅读与写作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并重,未来能从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商务的理论研究和探索的高端学术人才。

2.卓越应用型人才方向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思想道德优良,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经济学以及国际经济与贸易基础理论,熟悉通行的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和惯例及有关国际投资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以及从事国际商务经营与决策管理、国际投资、产业融资及跨国公司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富有宏观视野、创新精神、跨文化沟通能力和科学研究潜力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

(四)培养特色

本专业适应国家宏观经济发展需要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趋势,通过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基地实践“三位一体”递进式、全学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国际经济与贸易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形成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求创新的培养特色。

1.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严格选拔,采取小班制教学,配备专业骨干教师担任班主任,开展“启发式教学”和“研究式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坚持校企合作模式。依托国际经济与贸易实验教学体系和校外实习基地,构建理论课堂、实验教学、社会实习的特色实践教学体,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3.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在课程设置方面引入双语教学,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五)职业发展方向

对接国内外一流高校人才培养需求,以扎实的基础理论为抓手,学生能成为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领域理论研究和探索的高端储备人才,能胜任涉外国家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的工作,亦可继续攻读经济学相关专业或相关学科的研究生。

(六)专业发展前景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本土视角、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对外经贸行业骨干和精英人才,对接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

03) 金融学

(一)学制学位

学制4年,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二)专业地位和优势

1.金融学专业2021年入选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2022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2.金融学专业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广州大学金融学专业排名为B+。

3. 采取分类培养模式,主要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创新班学生比例不低于30%)和卓越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目标

1.拔尖创新型人才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健全人格、个性突出、基础宽厚、视野开阔、发展潜力大、创新意识强;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较强的学习与分析能力;具备扎实的金融学理论基础,掌握各种金融政策、金融活动的理论分析方法,具有国际视野和较强的金融量化分析能力,能为相关学科输送高质量后备力量的金融创新型和研究型人才。

2.卓越应用型人才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健全人格、个性突出、基础宽厚、视野开阔、发展潜力大、创新意识强;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较强的学习与分析能力;具备扎实的金融学理论基础,掌握各种金融政策、金融活动的理论分析方法,具有国际视野和较强的金融量化分析能力,培养熟悉各种金融活动的发展动向,具有较强的金融实务专业技能,胜任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金融应用型人才。

(四)培养特色

1.研究应用型特色。依托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术训练,培养专业基础扎实,更加强调实际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等应用型的卓越金融人才。

2.创新研究型培养。严格选拔创新班,采取小班制教学,配备专业骨干教师担任班主任,开展“启发式教学”和“研究式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坚持校企合作模式。依托先进的金融综合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构建金融机构的行业导师进课堂、实验教学、金融机构实习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4.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金融专业核心课程在教材选定、教师课件制作等方面实行中英文配套,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五)职业发展方向

学生能成为从事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亦可继续攻读高校、研究机构等金融学相关专业或相关学科的研究生。

(六)专业发展前景

金融学专业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专业。中国金融市场正在走向国际化,对专业性很强的人才需求迫切,对于提高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效率、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04) 统计学

(一)学制学位

学制4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二)专业地位和优势

1.广州大学统计学专业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学科排名中,广州大学统计学专业排名为A。统计学是广东省重点建设学科(2015)和“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2018)。

2.统计学拔尖创新人才(创新班学生占比不低于30%)和应用统计学人才。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统计学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掌握统计学的主要方法和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具备处理数据问题的能力,能在经济、管理、金融、保险、商业、信息技术、教育、环境、医学等相关领域中从事数据搜集、分析与决策的创新型人才。

(四)培养特色

本专业拥有本、硕、博完整的培养体系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一批学术造诣深、社会知名度高的教师队伍,并在国内统计学领域拥有很好的声誉。本专业建立了众多实习实训基地,可以输送学生到实习基地参与业界的实际分析和项目开发。本专业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的竞争力。本专业坚持“厚基础、强实践、精技能、重创新”的培养模式,体现学科交叉,文理渗透,根据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形成了“在统计理论研究具有前瞻性、在统计实践应用具有实用性”的办学特色。

(五)职业发展方向

本专业的职业发展方向多元化,主要有经济金融统计、政府部门统计、生物医学统计、机器学习与大数据分析等方向,学生主要到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据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六)专业发展前景

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将对统计学理论和方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统计学与其他许多学科结合将会更加紧密,许多学科的发展将依赖于统计理论与技术的应用。更为复杂数据的处理方法将成为统计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实用快捷的统计方法与技术将更加普及。统计学与交叉学科的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统计学+X”的特色学科方向,通过打造国内一流统计学人才培养平台,将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和数字经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05)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一)学制学位

学制4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二)专业地位和优势

1.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2018年开始招生,依托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东省重点建设学科和广东省“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统计学科,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2.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广州大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排名为A。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系统掌握数据科学的基础知识、理论及技术,包括面向大数据应用的统计、机器学习、数据可视化等学科基础知识和数据预处理、数据统计、机器学习、数据可视化、数据计算、数据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大数据科学研究能力及数据科学家岗位的基本能力与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

(四)培养特色

本专业属于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数学三大学科交叉形成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社会所急需的本科专业,聚焦大数据管理、分析及应用人才的培养。基于OBE理念和新工科理念,教学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专业特别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导向,共享协同育人模式,坚持“厚基础、强实践、精技能、重创新”的培养模式,建设创新型集“学、研、训、产”四位一体的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人才培养新机制。

(五)职业发展方向

学生毕业后适合在国内外相关专业深造,或在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跨国公司、信息咨询公司等从事大数据分析、处理、服务、开发和利用工作,大数据系统集成与管理维护等各方面的工作, 亦可以从事大数据研究、咨询、教育培训工作。

(六)专业发展前景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本专业对接国家战略,对接国家新兴产业的需求,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

06)数字经济

(一)学制学位

学制4年,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二)专业地位和优势

1.数字经济是广州大学应时代发展需求而开设的一个年轻的专业,由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承办,2023年开始招生。数字经济专业扎根广东和粤港澳大湾区,立足广州“千年商都”的浓郁商业氛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着力打造新文科。

2.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广州大学数字经济专业排名为A。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扎实的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基础,有较强的数据分析工具使用能力,熟练掌握数字经济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我国数字经济运行规律和改革实践,了解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具备较强的经济大数据统计分析、行业大数据应用分析技能,以及产业数字化战略规划和建设能力,能在数字经济相关的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技术产业部门从事数据分析、数字资产管理、产业数字化建设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

(四)培养特色

1.区域特色。扎根广东和粤港澳大湾区,立足广州“千年商都”的浓郁商业氛围,以数字经济的社会需求为导向,促进数字经济理论与改革实践融合,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广东、广州经济社会发展。

2.交叉融合特色。利用学校一流学科统计学的学科优势,突出经济学、统计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特点,着力打造新文科。

3.研究型特色。依托应用经济学学位点建设,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术训练,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创新意识强、在数字经济与管理领域有继续深造潜力的研究型预备人才。

(五)职业发展方向

数字经济专业将会更加注重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商业模式创新,以及培育新兴业态,促进数字经济规范发展。随着元宇宙、Web3.0等新概念的兴起,数字经济专业还将不断拓展应用领域,形成持续创新的发展动能。

(六)专业发展前景

数字经济专业作为数字化浪潮下的新兴交叉学科,其人才培养契合了时代发展的核心需求。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该专业展现出独特的学科价值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无论是政府部门的数字化治理改革,还是传统产业的智能化转型,抑或是新兴的数字内容产业,都在呼唤这类复合型专业人才。

三、 就业深造情况

1. 各专业就业率

经济与统计各专业2022-2024年就业率


国际经济与贸易

金融学

统计学

经济学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数字经济

2022年

96.34%

93.92%

95.35%

95.92%

95.45%

/

2023年

96.20%

93.90%

93.51%

90.70%

91.30%

/

2024年

94.85%

92.53%

93.18%

86.49%

82.69%

/

说明:数字经济专业因2023年开始招生,暂不纳入就业统计范围。

2.本科生就业情况

(1)就业分布情况

近三年来,我院毕业生去向主要为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企事业单位、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广东省房地产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就业人数约占毕业生总数77%,其余约18%毕业生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

(2)知名就业单位

l 政府机关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梅州监管分局、广州市财政局、黄埔海关、东莞市财政局东城分局、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税务局、中国人民银行湛江市中心支行、国家税务总局深圳税务局、中山税务局、汕头市国家税务局等。

l 事业单位

广州市花都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大学、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深圳分中心、广东邮轮专修学院、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等。

l 社会团体

广州市番禺区社会福利院、广州市明镜社工服务中心、广东省房地产行业协会等。

l 大型企业

中国电信、中国人寿、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信证券、光大银行、交通银行、国泰君安证券、腾讯、宝洁等。

3. 毕业生深造院校

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开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曼彻斯特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悉尼大学等。

四、 学生获奖情况(部分)

1.龚旺,2022年第十三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国家级铜奖

2.孙智健,2022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二等奖

3.岳琪、廖文豪、马梓航、林梦琪,2022年“正大杯”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国家级二等奖

4.杨锦涵、黄欣欣、胡芷程,2022年第二届中国高校大数据挑战赛国家三等奖

5.龚旺,2022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

6.吴晓燕,2022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7.王瑾,2023年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银奖

8.张梓林,2023年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银奖

9.赵航迪、邹梦怡、董辉、黄诗雅、张敏纯,2023年“正大杯”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国家级三等奖

10.林嘉鹏,2023年“高教社杯”大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优秀短视频作品征集活动国家级二等奖

11.曾如诗、贺婕、潘健晴、李彦熹、王梓旋,2023年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国家级二等奖

12.李茜,2023年第一届“模糊信息与工程”杯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三等奖

13.王瑾,2023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国家级二等奖

14.岑子晴,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

15.罗桓,2024年第十四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国家级三等奖

16.陈欣橦、龚 琳、李丹丹、黄景彬,2024年正大杯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国家级一等奖

17.黄贤秀、李蒲睿,2024年正大杯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国家级一等奖

18.邹秀萍、邹鑫燕,2024年正大杯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国家级一等奖

19.曾智泳,2024年正大杯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国家级一等奖

20.罗嘉丽、李 敏、黎嘉儿、龚 鑫,2024年正大杯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国家级三等奖

21.陈舒静,2024年第二届“模糊信息与工程”杯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一等奖

22.陈宣伊,2024年第二届“模糊信息与工程”杯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一等奖

23.何书焓,2024年第二届“模糊信息与工程”杯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一等奖

24.陈梓晗,2024年第二届“模糊信息与工程”杯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二等奖

25.周可欣,2024年第二届“模糊信息与工程”杯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二等奖

26.陈龙智、刘兆飞、聂奔欢,2024年美国数学建模大赛H奖

27.付子龙,2024美国数学建模大赛H奖

28.周梓溢、刘佳淳,2024年第十六届“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杯”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三等奖

29.付子龙、王铮楷,2024年第十六届“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杯”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三等奖

30.颜伊曼、黎晓彤、林慧美,第五届全国数字贸易技能大赛-国际贸易赛全国总决赛国家级三等奖

五、 国内外交流项目

1. 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学院已与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开展了经济学、金融学“2+2”与“2.5+1.5”国际交流项目,学生在广州大学就读2或2.5年后,经学生申请可以去合作高校进行交流学习,交流期间的学分可以互换,修满学分后能获得国外大学的学位和广州大学的毕业证与学位证。

2. “第二校园” 访学

每年不定期组织学生去国内著名高校交流与访学,开阔学生视野,通常每年上、下半年各1次,为期1周左右。

六、 联系方式

招生咨询电话:020-39366731

网站:http://ses.gzhu.edu.cn/

微信公众号: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

关闭

版权所有2024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邮编:510006

电话:020-39366825

学院邮箱:jjytjxy@163.com

院长书记信箱:jjytjxy12@163.com

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