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正文
羊城讲坛精彩回顾||第八十六讲:减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研究
作者:   时间:2022-11-13   点击数:


     

20221111日下午,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举办了羊城讲坛第八十六讲,邀请了山东大学解垩教授作报告。尽管学校因疫情原因紧急封控,但我院各项教学科研活动仍通过线上方式有序开展。学院青年老师和研究生积极参加了本次讲座,副院长马双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解垩教授讲座的主题为《减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研究》,向大家介绍了其国社科重大项目《解决相对贫困的扶志扶智长效机制研究》的构思。  

解垩教授对现有研究的详尽梳理让与会师生印象深刻。解垩教授将已有研究归纳为四个方面,并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凝练观点。解垩教授认为绝对贫困是围绕个体维持基本生活的最低收入要求这一维度来讨论,而相对贫困更侧重于个体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收入、教育、健康、医疗、住房等更多维度上的“相对剥夺感”,主要表现为贫困的脆弱性、发言权的丧失、社会排斥等。对于相对贫困线的划定,除了考虑从何种资源或维度进行比较、如何确定评价指标、如何划分贫困与非贫困,也要考虑一国政府理念、社会意识及贫困标准稳定程度等客观因素。论及“志”和“智”的定义和测度,解垩教授认为“志”是指贫困人口主观上脱贫的内生动力,对“志”的测度主要着重于个体对财富收入、教育、社会地位等的期望。“智”是指贫困人口脱贫的客观能力,对“智”的测度主要着重于受教育程度的考察。  

志与智对贫困影响深远,扶“志”和扶“智”对解决贫困问题意义重大。解垩教授认为,若穷人已经实现的志向低于最初树立的志向或者树立的志向低于本能实现的潜在志向、外在社会环境不利、内在自信不足,则最终会导致贫困。而“智”对贫困的影响通常涉及教育(人力资本)和工作技术,大部分学者认为教育(人力资本)是摆脱贫困的重要因素。扶“志”政策通常能够提升个体贫困的志向水平、改变其思维模式,从而提高其努力程度,最终影响贫困状态。扶“智”政策通过改善教育和人力资本技能、提升贫困人口的客观脱贫能力,最终使其有机会摆脱贫困。  

   

   

   

除详细介绍现有研究外,解垩教授还依次介绍了项目的选题价值、总体框架和预期目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重难点和创新之处。解垩教授重点阐述了研究的五个子课题总体框架及其内在逻辑。与会老师表示解垩教授的研究框架清晰、子课题之间逻辑关系紧密,通过聆听解垩教授的讲座深受启发。  

交流提问环节,解教授就师生提出的如何开展调查、如何设计访问调查问卷、如何在相对贫困的治理中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等问题做出详细解答。与会师生表示,解教授的讲座内容充实丰富,不仅加深了参会者对相对贫困问题和扶志扶智相关研究的认识和理解,还为项目申报书撰写,特别是文献梳理、研究框架搭建等提供了重要借鉴。  

   

   

经济与统计学院  

2022年11月13日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邮编:510006 电话:020-39366825 院长书记信箱:jjytjxy12@163.com

版权所有@2015 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